山慈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严峻莫让典籍阐释再成为国际笑话,正本清 [复制链接]

1#

一个残酷的现实,秦汉以后对典籍的阐释充斥着歪曲和荒诞。

并且由此,可以看到各大网络平台所展现的对典籍的阐释都是清一色的秦汉以后对典籍的歪曲认知。

换言之,我们的主流学术对我们的典籍不但掌控着话语权,传播权,教育权威,也让我们的典籍歪解大行其道。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和悲剧。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可是我们却对承载文明的典籍阐释和解读是浅薄的,歪曲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乃至荒诞的。

而且,我们的孔子学院已经走向世界,几乎在各个国家都有,如果带着秦汉以后对典籍的解读,传播并且教育那些热爱我们文化的人,那我们学术文化的形象是难以估量的灾难。

秦汉以后对典籍的解读充斥着歪曲和荒诞,是肯定的。涉及十几本典籍和出土的各种文献。包括《尚书》《论语》《诗经》《周易》《道德经》《庄子》《*帝内经》《孔子家语》《清华简》等各种出土文献乃至《红楼梦》。

还有造字法。

可以说,从秦汉以后对典籍的解读来看,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知是根本性,系统性,整体性的错误。涉及很多学术观点。

几乎可以说要重新审视秦汉以后的任何一个观点,恢复圣典本来的真意,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

光一本《论语》我经常反复强调的章节的解读,错得非常荒诞和离谱的,就有十几句话。比如,学而时习之,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里仁为美,贤贤易色,攻乎异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君子不器,诚不以富,以祗以异。君子周而不比,等等。这些关键句子的解读有一个解读错误,都能看出对儒学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更别说如此多的解读错误了。

还有《诗经》,对诗经的解读,也是充斥着各种荒诞。比如《终南》很清楚也很简单,这是一首去凭吊先君庙宇的诗歌,却被当作去拜访一位活人。这是非常吊诡的错误,竟然延续两千多年。

还有《干旄》也很清楚,是卫文公凯旋归来进城的场景,还有《桑中》也是歌颂卫文公的诗歌,却被当成花心大萝卜。

还有《学记》的蛾子时术之,明明就是蚕蛹变化成蝴蝶的意思,两千多年一直把蛾子解释成蚂蚁,还言之凿凿云是蚂蚁运输之类的。

《道德经》《周易》更不要说了,以学术角度解读的恐怕也有上百家,但很多显然都和《道德经》《周易》的旨趣无关。

太多太多了,我所举例只是冰山一角,几乎是遍地性的错误。这已经对国人的文化素养和认知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造成如今是历史上最多反对讽刺儒学的时候,更悲剧的是,我们的学界也还都固执地坚持秦汉以后的解读。

如今世界文化交流活跃,在中国走向世界之际,我真担心会我们对自己典籍的解读和认知会成为国际笑话,甚至有一天,老外依然会扯高气扬的指着我们的鼻子说,你们的文化,你们自己都不懂,正解真意在我们这里。这才是最大的耻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