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镇安大山深处的脱贫标杆陕西法制网 [复制链接]

1#

“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这便是唐代诗人贾岛描述过的地方——镇安。

而今,地处大秦岭腹部的镇安县,一个个绿色产业基地依山而建,一个个产业集群拔地而起,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金山银山。这里的群众富了,全面小康的根基更加牢固,镇安也在商洛市率先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目前,镇安县累计实现2.5万户7.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2.2%降至0.47%。

攻坚拔寨有恒心

脱贫攻坚以来,镇安县充分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坚持“三级书记抓扶贫”,建立了书记负总责、县长抓落实、专职副书记牵总协调抓推进的指挥体系,明确了关键少数领导责任、行业部门指导责任、四支队伍落实责任、包户干部具体责任“四位一体”的责任体系,构建了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包片、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和行业部门指导、镇村两级落实的工作体系,确保了各级各部门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攻坚拔寨,重在肩扛责任,要在精准施策,关键在持之以恒抓落实。

机制催生效能。为了夯实脱贫责任,镇安县出台《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办法》,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将多名优秀干部下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做到了尽锐出战、真抓实干。同时,成立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常态化开展明查暗访,倒逼责任落实、*策落实、工作落实。

在创新举措上,镇安县针对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大力推行“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紧紧抓住劳动能力这一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把贫困户划分为有劳动能力户、弱劳动能力户、无劳动能力户三大类,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对有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产业帮扶,每户落实两个以上中长产业;对弱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就业帮扶,通过扶贫工厂(车间)、龙头企业、公益岗位进行安置,促进就近就业;对无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策帮扶,实行兜底保障,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镇安县庙沟镇五四村是一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开展帮扶以来,立足村情实际,动员群众栽桑养蚕,为全村群众带来了希望之光。

“养蚕算是有些经验了,这是今年的第二批蚕,还有一个星期蚕就吐丝了,把蚕养得好了,蚕茧就会又大又白。”盛夏季节,郭龙成在自己的养蚕室里,一边喂蚕一边对记者说。

据介绍,在郭龙成小时候,村上就有人栽桑养蚕,后来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养蚕的人少了。年,郭龙成患病不能出门打工,两个孩子还在读书,医疗费、学费、生活费让他的家庭陷入贫困,成了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他没有向生活低头,开始种桑养蚕。

“养蚕是手上活,不费多少体力,只要人勤快,就能挣到钱。”郭龙成说,“我自两年前建了养蚕工厂,扩大养蚕规模,一年收入3万余元。”

脱贫增收有决心

“我们一家祖祖辈辈住在芋园槽的半坡上,土薄地少,出行不便,想干啥都不成。”56岁的汤正良站在果园边的田埂上告诉记者,“后来搬进了凤凰居移民小区,一下子啥都好起来了,水电不愁,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还建起了4亩桃李园,一年收入3万多元。”5年前,居住在大坪镇芋园槽的汤正良一家3口,吃水靠挑,种地靠天。汤正良虽然勤快,在本地打零工,一年能挣几千元,但妻子患有糖尿病,长期服药,家庭生活捉襟见肘。于是,老汤一家被村上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老汤嫁接后的新品种桃子和李梅在当地总能销售一空,这让全家人都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把培育产业和创业就业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是镇安县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布下的“先手棋”。

该县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先后出台《农业特色产业三年振兴计划》《“千百万”脱贫产业资金扶持办法》,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烤烟、食用菌、蚕桑、茶叶等特色产业,全县发展板栗60.5万亩、核桃30.8万亩、茶园10.5万亩、桑园6.5万亩、烤烟2.75万亩,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2个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

“早些年在外打工,挣不下几个钱,日子过得紧巴。现在,锄禾农业公司建在了家门口,公司管吃住,我和丈夫都在企业务工,一年加起来能挣4万多元。”云盖寺镇西华村马进琴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马进琴一家4口人,两个孩子上学,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这几年,锄禾农业公司落地西华村后,让马进琴一家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

据锄禾农业公司负责人蒋维华介绍,公司每年生产茶树菇、鸡腿菇、平菇60多万袋,可以解决当地30多人长期务工。

“西华村依靠产业带动,让后进村变成先进村,也就是短短几年时间。”镇安县云盖寺镇*委书记蒋维杰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镇安县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时出台《支持产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三十条措施》,投入资金2.9亿元,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实现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72万人次,个扶贫工厂(车间)吸纳就业多人,公益岗位安置人,确保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性收入有增长、工资性收入不下降。

幸福生活有信心

“去年挖的部分重楼卖了60多万元,今年刚到采收期的毛慈菇也被亳州客商预订了,最低能收入30多万元。”依靠种植重楼致富的梁春红喜笑颜开。而今,他小两口没事就往镇安县城跑,思谋着尽快在县城里买房子,让孩子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今年30出头的梁春宏,这几年平均收入30多万元,还带动周边18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然而,梁春宏家五六年前的日子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梁春宏的父亲刚刚意外去世,母亲先后四次做手术,家里欠债30多万元,出门借钱人见人躲,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户。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当地*府和包扶单位了解到梁春宏的情况后,扶持他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重楼产业。这给梁春宏注入了强大的脱贫动力和信心,他将重楼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0亩发展到50多亩。

摆脱了贫困,梁春宏终于大胆向心仪的吴云表白心意。也就在这一年,他和吴云步入婚姻殿堂。年,吴云通过网络帮助丈夫销售中药材,他们采挖的重楼卖了26万元,小两口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丰收村里看变化,幸福生活信心足,是镇安县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的“样板村”。

“现在的丰收村,真是名副其实的丰收村、幸福村,旅游兴起来了,产业壮大了,群众的腰包也鼓起来了,看着家家日子越过越好,着实让人心里踏实。”去年刚从村*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的吴相琴感慨道,“十几年前一条穷山沟,要地没地、要矿没矿,出门打工下煤窑不是没命了,就是得重病。而今,在帮扶部门的帮助下,依托塔云山4A级景区,建成了童话磨石沟,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从穷山恶水到生态旅游,丰收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我能盖上小洋房,办起农家乐,过上小康日子,还是得感谢旅游产业的大发展,让磨石沟有景色、有人气。”该村朱西明说,“5年前,我在山西打零工,危险不说,一天才30块钱,现在3层楼10间房,一年收入十几万元,好日子越来越有信心了。”

记者了解到,依托塔云山和童话磨石沟等旅游资源,丰收村发展农家乐32家,农家客栈29家,平均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目前,全村依靠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稳定脱贫户人,带动多人就业,实现户均增收上万元。

作者/来源:商洛新闻网

内容如有不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