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温病大家孔少华先生临证经验 [复制链接]

1#

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在临床中不仅可以应用于发热性疾病的治疗,也均可有效指导各种内科杂症的治疗。伤寒学派善用古方,也称经方派;温病学派喜用凉药,故也称时方派;两个学说一热一寒,似乎互相矛盾,但实质是一脉相承,互相补充。其实这正是医学领域里有所发现和创新之体现。所以,无论经方时方,只要方与证合,即可大胆放手使用,不必拘泥,但临床上须随证加减,灵活掌握,以辨证论治为第一要旨。

余自幼随父学医,览轩、岐、仲景之书,勤读《素问》、《灵枢》,明辨《伤寒》之理论、《金匱》之成方,苦忆《温病条辨》之文章,几十年临证中,细心推求病之所在,因时因地,辨证施治,灵活用药,于危急险要之证,应手而愈者甚多,诚信徐大椿之用药如用兵之妙。以下就个人临床体会及用药经验在这里提出,与医案部分遥相呼应,便于掌握。

临床观察中发现,大多数疾病用经方能治,用时方也能治,但多以时方为稳妥有效。这是因为什么呢?余以为:这跟现代人的体质与疾病谱有关。尽管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各方面的保障增强,平均寿命也不断延长,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是饮食方面,现代人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饮食多肥甘厚味,摄入多而运动量少,摄入的没有充分利用,也不能彻底代谢和排出,蓄积体内,则为湿邪,湿邪郁久易化热,热盛久又必伤阴,故易为阴虚湿热;

二为情志原因,现代人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复杂,精神压力大,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伤阴;

三是睡眠原因,入睡迟,时间短,中医认为,人体气血循环是一个天人相应的过程,白天卫气行于阳经,卫外而为固,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人则卧寐休息,睡眠是一个养阴的过程,是最好的休息,故古人强调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现在人们往往要接近甚至超过午夜才睡,故阴分易伤;

四是房事不节,纵欲伤精而为阴虚火旺,此即《内经》所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现在中老年患者占了很大比重,这一部分人肝肾阴虚的尤多。因此综观现代人的体质,儿童和青壮年多为实热或湿热,而中老年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故治疗中注重清热化湿与滋阴,疗效会显著增加,而这往往是后世温病学派的特长。经方药偏温燥,虽然在方证相对时效如桴鼓,但对有内热或阴分不足者产生诸多不适,而且更易伤阴。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古方不治今病的原因。

先父孔伯华在温病和杂病治疗上有着独特的见解。余在继承先父学术基础上又有所发挥,概括如下:

1.儿童和青壮年常见:实热或湿热体质,中老年常见: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体质。

2.外感病:伤寒者少,温病者多,且伏邪温病较常见。伏邪的本质是:阴虚内热或兼湿邪。

3.因内热阴虚者且多兼湿邪,故外感病感邪后化热较快。治疗上要注重“及时清热并兼顾养阴利湿”。治疗内伤病也常以“温病伏邪学说”为指导,注重滋阴化湿,立“滋潜渗化和调方”,临床许多病都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以下就临床常见的三类疾病的治疗作简单论述。

(一)外感病证

余认为:今天的外感病多以风温为主,风寒者较为少见,且今人内热者多,化热迅速,故风温为病,初起在卫分时间甚短,多很快转为卫气同病,故余治疗风温往往辛凉轻剂、平剂、重剂一起用,即“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一起用,辛凉解表与清里同施,常能取到药进热退之功。又因为今人阴虚湿热者多,且热病易伤阴,故在清热疏表的同时,常加利湿与滋阴之品,如滑石块、鲜石斛之类。

1.一般风温常用方如下:生石膏30g(先煎)、生知母10g、薄荷叶5g、地骨皮10g、霜桑叶10g、杭菊花10g、金银花15g、金银藤30g、青连翘10g、全蝉衣10g、大青叶15g、条*芩10g、鲜苇根30g、滑石块15g

此方中薄荷叶、霜桑叶、杭菊花、全蝉衣辛凉解表,金银花、金银藤、青连翘清热解*;生石膏、知母、*芩、鲜苇根清气分之热。其中薄荷叶与地骨皮合用,解表退热效果极佳,解表同时又兼有护阴之功,临床观察并无敛邪之弊;全蝉衣、大青叶合用利咽止痛效果很好。诸药配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退热效果甚佳。里热未起者减生石膏;肢体痛者,加嫩桑枝30g;里热盛或有郁闭之象者加羚羊镑1.5g先煎,紫雪一支冲服;胃阴不足者加鲜石斛30g。若邪热逆传心包,高热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丸1丸、九节菖蒲15g。临床上体会大多数外感热病皆是属于此种类型。

此方为解表清里之剂,应用时须注意生石膏一味。外感初起时,若热仍在表,尚未入气分者,宜减之;平素胃弱者,应慎用;脉浮大中空者,为里虚,不可用,当用甘温除热之品。但临床所见,外感入里化热者为多,大多数情况都属于生石膏应用范围。有医生认为生石膏为大寒之品,应用时非常谨慎,其实生石膏味辛性微寒,质重气轻,既能解表发汗,又能清气泄火,一般确属热证,无论外感内伤,只要不是气血虚弱,或湿遏热伏者,但用无妨,取效甚捷。关于生石膏的应用,先父孔伯华先生在其《石膏药性辨》中论之甚详。

需要说明的是,外感热病以温病为主,纯粹伤寒较为少见,大多数均为风温,余临床概以上方加减,若系确属寒邪束表,也往往化热甚速,故临床也以上方加减,酌加荆芥、豆豉、防风、苏叶等辛温药,酌减生石膏*芩等清里药。这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2.另外,夏秋之际,暑湿偏盛,此时的外感热病常伴有吐泻中满、周身困顿等湿浊阻于中焦之证,对此类外感热病,以藿香正气、三仁汤之类加减,常用方如下:藿香梗10g、紫苏叶5g、大腹皮10g、薄荷叶5g、金银花15g、青连翘10g、法半夏10g、川*连5g、白通草5g、杏仁泥10g、白豆蔻5g、滑石块15g、生薏苡仁30g、茅苇根各15g

此方以霍梗、苏叶、白蔻法、半夏、大腹皮芳香化浊,和胃化湿,滑石、通草、生薏仁淡渗清利;*连厚肠止泻;配以薄薄荷、银花、连翘之清解,共奏化湿和胃、辛凉退热之功。

3.还有一种阴虚低热,症见午后或入夜潮热,多为素体阴虚而受外感,或热病迁延日久伤阴所致,以青蒿鳖甲汤加减:生鳖甲15g(先煎)、嫩青蒿10g、地骨皮10g、生知柏各10g、金银花15g、青连翘10g、薄荷5g、桑叶10g、杭菊花10g、银柴胡10g、鲜石斛30g、鲜生地30g

方中生鳖甲直入下焦阴份,滋阴清热,青蒿芳香透达,引热邪外出;地骨皮、生知柏、鲜生地、鲜石斛滋阴凉血;银柴胡清虚热;桑叶、菊花、薄荷、银花、连翘清透解*。诸药合用,滋阴凉血,透热解*,治疗阴虚潮热效果甚佳。

4.尚有一种阴虚与湿热交织在一起的低热往往比较缠绵难愈,见症午后潮热,舌苔*腻,以青蒿鳖甲汤合三仁汤加减:生鳖甲15g(先煎)、嫩青蒿10g、地骨皮10g、生知柏各10g、金银花15g、青连翘10g、杏仁泥10g、白豆蔻5g、生薏苡仁30g、鲜茅苇根各30g、鲜石斛30g、滑石块15g、鲜生地30g、银柴胡10g、条*芩10g、法半夏10g

此方中取青蒿、生鳖甲、地骨皮、生知柏、鲜石斛、鲜生地、鲜茅根、银柴胡滋阴凉血透热;银花、连翘、*芩、鲜苇根解*透热;杏仁、白蔻、生薏苡仁、法半夏、滑石块宣畅三焦气机而化湿邪。此方滋阴透热、解*化湿诸法同施,对于阴虚兼有湿热的低热常收显效。

5.其它尚有邪伏募源之发热,以达源饮加减。

以上是余临床门诊常见之外感病的论治。临床体会外感热病风温者十之七八,湿热者十之二三,阴虚者也时有所见。治疗绝大多数以温病学说论治,颇为应手。当然,温病失治或治疗不当,由表及里,变证很多,当依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前人论治甚详,此不赘述。

(二)内伤病证脾湿为患

1.第二类常见疾病为中焦脾湿为患。余认为当今社会条件下脾阳虚脾气虚的患者比较少见,而主要矛盾是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脾失升清,湿阻中焦不化,进而引发的各种疾病。治疗当以运脾化湿、和胃通降为主,佐以舒肝之品。基本方如下:橘子络核各15g、生赭石12g、旋覆花12g(布包)、法半夏10g、云茯苓30g、炒枳壳10g、六神曲10g、白豆蔻5g、香附米10g、全瓜蒌30g、莱菔子10g、滑石块15g

方中取二陈汤运脾燥湿化痰,二陈汤中常以橘子络、核代替橘子皮,以增强理气通络之力,并常加旋覆花、生赭石以降逆,炒枳壳、全瓜蒌、莱菔子、大腹皮等下气通腑,六神曲、白豆蔻和胃消食,舒肝不用柴胡,以防其竭肝阴,而用香附郁金。又常见肝经阴分不足,阳分有余,则可加生牡蛎、生石决明等咸寒滋潜之品,配以旋覆花、生赭石以滋潜柔肝。肝胆湿热者加海金砂、鸡内金以清利肝胆。此方加减可治疗各种脾胃疾病。怪病皆由痰作祟,痰湿不化,随气血流布全身,变症百出,皆可以此方加减。

中焦之痰湿郁结,常累及上下两焦,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咳嗽痰多者余常伍以二陈汤,健脾燥湿化痰,效果甚佳。

2.痰湿阻于胸络,日久易生胸痹之症,因此临床常以温胆汤化痰通络加减,基本方如下:橘子核络各15g、法半夏10g、云茯苓30g、炙甘草3g、炒枳壳10g、全瓜蒌30g、青竹茹15g、香附米10g、紫苏梗5g、桑寄生30g、六神曲10g、滑石块15g、血琥珀5g(同煎)

余体会此方中法半夏为燥湿化痰之主药,能振奋胸中阳气,具有强心作用,临床体会,此方治疗痰湿阻络之胸闷胸痛疗效甚佳。心气阴两虚者加生脉饮:南北沙参各15g、麦冬10g、五味子3g,重者以西洋参5g代替沙参。

(三)内伤病之阴虚肝热脾湿

阴虚肝热脾湿,是今人常见的三个体质倾向,也是致病的三个主要因素,这三个因素常常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纠缠在一起发病,错综复杂,虽症状百出,而其理则一。试分述其病理机制。

1.先说阴虚,此阴虚主要是指肝肾阴虚,肾主水,主阴,为先天之本;肝主血,为肾之子。乙癸同源,肝肾一体,为一身阴血之本。今人诚如《内经》所云,“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多有伤阴之患,“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其它如五志化火,湿热内蕴等皆易伤阴。今人寿命增长,中老年人肝肾阴虚者更为常见。

2.再说肝热,肝气主疏泄条达,为一身气机之枢纽,可以说百病皆与肝失疏泄有关,而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肝气之疏泄功能是以肝肾之阴血充盈为基础的,故欲使肝气之疏泄条达,必先以顾护肝肾阴分为本,前述今人肝肾阴虚者多,阴虚必生肝热,此即前人所说之相火为病,又因但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精神压力大,此皆易引起肝气不舒之患,合于今人阴虚肝热之体,患病则或为肝阳上亢,或为肝火上炎,或为肝气横逆,临床表现甚多,故临床治病以调肝为要。

3.再说脾湿,今人脾湿者多,一因为肝气不舒,木犯脾土,脾胃受伤脾失健运所致。更多的是因为今天生活条件提高,食品极大丰富,人们只为嗜口腹之欲,暴饮暴食,而运动反而减少,使摄入多于需要,超过人体运化能力,又排不出去,即是脾湿。所以许多病是吃出来的,如今天常见之富贵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都与饮食直接相关。湿聚成痰,流注全身,变症百出。“怪病皆有痰作祟”,今人湿热为病者十之八九,故余临床喜用清利湿热化痰之法。

综上所述,阴虚肝热脾湿为今人三大致病因素,常合而为病,余将温病伏邪学说引入内科,注重中下两焦,立“滋潜渗化和调方”,注重滋阴清热化湿,每收良好效果,其方如下:生牡蛎15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煎)、生赭石12g、旋覆花12g(布包)、桑寄生30g、炒知柏各10g、川牛膝15g、滑石块15g、橘子核络各15g、法半夏10g、云茯苓30g、霍石斛30g、血琥珀5g(同煎)

此方着力于中下两焦。其中生牡蛎、生石决明咸寒入下焦,滋阴平肝潜阳,生赭石旋覆花镇肝降胃,四药相配,滋潜柔肝降逆,旋覆花不惟下气,亦有行水消痰之功。桑寄生与橘子络相伍平补肝肾而通经络,炒知柏滋水降火,与橘子核相伍可开下焦气化而行水,川牛膝引气血与诸药下行活血利水,滑石块清热利湿、琥珀取其活血安神兼有利水通淋之功。橘子络核、法半夏、云茯苓运脾化痰湿,佐以霍石斛养护胃阴,诸药配合,在固护下中两焦之阴的基础上抑肝降胃,运脾化痰,渗化湿热,滋阴而不助湿,利湿而不伤阴,使一身湿热从小便而出,从而身轻神爽。

此方运用极为广泛,加减可以治疗高血压、中风、糖尿病、肝病、肾病、妇科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多种肿瘤等。如:

1.肝阳上亢者加:霜桑叶、杭菊花、白蒺藜、白僵蚕;

2.中风加:九节菖蒲、川郁金、地龙肉、豨莶草、牛*清心丸、苏合香丸;

3.肝胆火旺者加:胆草炭、焦栀子;肝气不舒加香附米、川郁金;

4.肝胆湿热郁结者加:生鳖甲、绵茵陈、川郁金、酒芩、青连翘、赤小豆;

5.湿热下注,小便不利、肾炎水肿者加:南石苇、海金砂、川萆薢、车前子、瞿麦、扁蓄;

6.消渴肝肾阴虚者加:鲜生地、黑玄参、山萸肉、北沙参、五味子;属胃热者加生石膏;

7.妇科气血不调者加:橘核、香附、桃仁、丹参等理气活血;

8.湿热*白带者加:川萆薢、生薏苡仁、鸡冠花等渗利;

9.血热尿血便血者加:鲜茅根、生地榆、血余炭;

10.症瘕积聚者或加:浙贝母、夏枯草、山慈菇、炙鳖甲等软件散结等。

总之,今人阴虚肝热脾湿者非常常见,凡见此类疾病皆可以此方加减。以上是余治疗常见疾病的基本思路,以此为基础辨证施治、随证化裁,治疗一般常见疾病皆能取得较好疗效。又余认为今人气虚阳虚者少,阴虚湿热者多,故余临症时一般慎温补,以防助热敛邪之患。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

图文来源:网络

版权归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