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塘栖制造曾经的抗疫特效药,中国驰名品牌 [复制链接]

1#
北京痤疮医院 http://m.39.net/pf/a_9125685.html
临平区丨塘栖古镇

老底子杭州的制药企业,胡庆余堂最出名,我小时候在湘漾里,地球的角落,闭塞到一本课外书也没有,但胡庆余堂四个字,还常听老辈说起。我想,更早的时候,我的老祖宗,经常听到的,也许是另一家制药企业,那就是塘栖镇上的姚致和堂。那时候,世上还没有胡庆余堂。

姚致和堂,现在人大多陌生了,其实,致和堂在明清时期,相当于我们今天在电视里经常看到“哈药集团”、“上海制药”,只不过世事有盛衰,姚致和堂衰,胡庆余堂起来了。

塘栖姚致和堂,兼生产、销售于一体,跟一般古镇上买进卖出的药店不一样。胡庆余堂出名的,是老板胡雪岩,药倒在其次;姚致和堂出名的是药,老板的名字知道的人少,连塘栖本地人也报不全。想起一只歌《是谁导演这场戏》,真正优秀的导演,用作品说话,自己隐退。致和堂就是这样:别问我是谁,看疗效!

致和堂是古代的民营制药大厂,生产的紫金锭、行*散、平安散等,因为抗疫有特效,名闻天下。《清稗类钞》说这些产品:南至闽粤,北至燕赵,无不购之。年《申报》也报道:塘栖痧气灵丹,驰名天下。可以说,姚致和堂,是临平区历史上最早的中国驰名品牌!

这里且说紫金锭,这个方子创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是夏秋季节治疗暑邪瘟疫的方剂,至今常用,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痢疾、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流感、急性乳腺炎等,又称“神仙太乙丹”、“万病解*丹”等,由山慈菇、麝香、雄*、五倍子、红大戟、千金子、朱砂组成,内服、外敷都可,古人也用于做成香囊佩带,不仅好看,又可预防时疫,《红楼梦》里也有写到。

塘栖姚家,从明朝末年开始生产紫金锭,一直到年,三百年间,风行天下,清代时成为贡品,皇帝还经常赏赐给大臣,皇恩浩荡,对臣下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塘栖,由此成为紫金锭的代名词,所以又被称为“塘栖痧药”,或者干脆以姓氏冠名,称“姚丸”。因此,姚丸成为旧时塘栖的一大特色产业,不亚于现在的铸造、机电。紫金锭,不仅姚家制造,其他人家也开始跟风、仿制,清代的塘栖,药香弥漫,是中国著名的民营制药基地。清末的阁老宝鋆,路过塘栖买姚丸,感慨道:塘栖卖姚丸的不止一家,不知道哪一家是正宗的?

紫金锭,现在大家陌生了,但在古代,即使普通百姓,也都晓得,《红楼梦》第42回,鸳鸯送别刘姥姥,说:这包儿里是你前儿说的药,梅花点舌丹也有,紫金锭也有,活络丹也有。可见这些都是普通人家常备的药物,类似于现在的感冒清、阿莫西林,可以想见,从明朝到年,吃过塘栖紫金锭的中国人,大概要用亿万来计算了,这其间,有皇帝,有平民,当然也会有我的老祖宗。我疑心,《红楼梦》说的紫金锭,也许就是塘栖产的,曹雪芹生活的时代,正是塘栖紫金锭大行其道之时。

再说塘栖姚家,地方望族,明朝末年,董其昌为题“致和堂”匾额,可见当年已是大户人家。致和,出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姚家的家族精神,于此可见。董其昌题的匾,太平天国没来塘栖之前,还在姚家的厅堂上挂着,俞曲园先生来坐客人,亲眼见过,他在《九九消夏录》里就说:余亲家姚氏居仁和之塘栖镇,其堂额曰“致和堂”,犹董香光(其昌)所书,惜乱后毁矣。

俞曲园先生不像我,他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什么样的名家书法没见过?但对这一块匾,曲园先生却念念不忘,除了《九九消夏录》,他又在《茶香室丛钞》里说:塘栖镇姚致和堂痧药店,海内所称“姚丸”是也。其家致和堂三字,董香光所书,余与姚氏为至亲,昔年登其堂,犹及见之,乱后重开,而董额毁矣。语意之间,极致沧桑之感。

塘栖姚家,药香门第,又是书香门第,出过举人、贡生。最厉害的,是姚家的外甥,那就是俞曲园的孙子—俞陛云,光绪二十四年()考中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郎。他的儿子,就是红学大师俞平伯,俞平伯九岁那年,曾到塘栖姚家做客人,那时候,致和堂药店还是网红企业。我关心的,俞平伯先生后来研究《红楼梦》,看到紫金锭这味药时,是否会想起他塘栖的舅公家?是否会想起九岁那年的往事?

郁震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