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己百辨治慢性胃炎
于己百认为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中“痞满”“胃痞”等范畴。痞满一证,在《内经》中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素问·五常*大论》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即指胸膈满闷,心下痞塞之症。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称胃痞。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明确提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的概念。结合临床,于教授认为“痞”为本病的主证,乃脾失健运、升降失职所致。痞则气机升降失常,胃腑不通,胃纳失司,故见胃脘饱胀,痞满作痛,或食欲不振。胃纳失职,胃气不降,水谷不化,致使陈滞宿积不化之气上逆,发为嗳气。胃与脾互为表里,同居中州,“脾为胃行其津液”。今胃既失和,脾运亦滞。水谷不能化为精微,气血无从生成,后天化源既乏。周身势难得以充养而渐衰,故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于疾病后期常见面*肌瘦、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等全身虚弱的表现。因此,治疗原则重在温脾清胃,平调寒热,消痞除胀,燮理升降。强调本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胃气失于和降,治疗时重点采取和胃降气之法。该病宜缓图,取效贵在一个“守”字。
基本方
半夏10g,*芩10g,*连6g,*参12g,炙草10g,干姜10g,代赭石20g,莱菔子15g,枳实10g,芍药15g。
按语:于教授师仲景之本意。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旋覆代赭汤为辅,又随证增损之。去壅中呆胃作痞的大枣,与易刺喉作痒、恶心呕吐的旋覆花;加降气和胃、消痞散结的莱菔子、枳实及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芍药,合而治疗慢性胃炎,收效非常满意。其机理主要在于方中半夏能和胃止呕,散结消痞,以除恶心、痞满之证;干姜与半夏合,辛开祛寒以和阴;*芩与*连合,苦降清热以和阳;*参、炙草扶正以助祛邪,可使中气得复;代赭石、莱菔子“苦辛通降”。综观全方,寒热并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标本兼治,服后可使寒热平调,阴阳和谐,升降复常,中气振作。
习用加减
胃脘疼痛较甚者,加木香10g、白芷12g,行气消滞,和血散瘀,解痉止痛。
肠鸣泄泻,大便溏薄者,以炮姜10g易干姜,加焦山楂15g,温中散寒,健胃止泻。
纳呆,食少,加陈皮10g、砂仁6g,或焦山楂15g、炒麦芽15g,以醒脾开胃,消食导滞。
夜卧不安,失眠,加酸枣仁30g、川芎12g,以养心安神。
寒偏盛者,加细辛10g、川椒10g,温中散寒;
热偏盛者,去干姜,加槟榔10g、蒲公英20g,清解胃热;
阴虚者,去干姜,加沙参10g、麦冬12g、石斛10g,养阴生津;
瘀重者,去干姜,加丹参20g、生山楂15g,活血祛瘀。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者,加三棱10g、莪术10g,消瘀散结,抑制肠化;加*药子30g,或半枝莲30g、山慈菇12g,以抗癌防癌。
本文选自《于己百学术思想辑要》,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李金田。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推荐
这两个穴位一按湿气全跑光!肥胖、水肿、脚气无影踪!肩颈痛,按腿上一个穴位就缓解!!(特效)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该怎么办?治痛风、风湿、类风湿三个经方很厉害中医针刺神奇的“三针”!
邀请您加入“针灸正骨资料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