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怎样看待痛风
虽然是一个具有四十多年中医诊疗经验的主任医师,但是我喜欢用用现在医学的检验手段明确患者病情,然后,再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
在我看来,这样能够更精准的应对病情。说实话,一个好的中医不应该排斥西医的检查方式,毕竟在古代,诊断方式是有局限性,发展到今天了,就应该结合现代的检验手段,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毕竟声超、CT、核磁共振能够更明细的了解病情,中医的诊断望闻问切,虽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但毕竟有点隔靴挠痒的感觉,应该承认,中医还是应该借鉴西医的诊疗手段的。
比如痛风引发肾病患者,尿检肌酐数值一目了然,能够清除的看清肾脏的异常与转归,进而也就了解治疗效果了。因此上,我常常用西医的手段结合中医,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结合西医,然后利用的中医的望闻问切治疗痛风的经验。我曾经常用一味药进行配伍,屡获良效。
在给大家介绍这味中药之前,先给大家科普一下痛风。很多人说起痛风,第一感觉会想到痛,其实这是因为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尿酸结晶在关节沉积而造成的,这种结晶不但会引起关节或者周围产生炎症性发作,还会造成关节的侵蚀甚至肾脏病变。
如果患者的尿酸长期得不到控制,尿酸盐结晶不断沉积,患者还会形成痛风石,通风是的形成,与痛风的发作次数也有关系,发作的次数越频繁,引发痛风的几率可能就越高,痛风石主要发生在手、脚、耳廓、跖趾、肌腱、滑囊等部位。
痛风的发病机制与嘌呤代谢紊乱,当人们食用过多的嘌呤食物,这些食物经过代谢,可以转化为尿酸,尿酸时不被人体所需要的,当尿酸沉积过多不能正常排泄,就转化为高尿酸血症,高尿酸长期得不到控制就会引发痛风,甚至出现痛风石。
中医怎样看待痛风?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最早见于《灵枢·贼风》,说:“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何故也?”“曰:此皆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此时已经说出了,痛风与湿邪有关。后来,《金匮要略》描述痛风的内容更为丰富,并将“历节病”归为痛风。认为痛风发生的原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复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酿成湿浊。
结合历代先贤的经验,我认为痛风属于痹证的范畴,比如说急性发热期,多属于湿热痹阻,治疗上可以清热泻浊解*、利湿通络通痹为辨证和治法原则;缓解期,慢性期多属于痰瘀内阻,可以活血化瘀、化浊解*为主。
我在门诊和临床上常用清热祛湿、化解湿*、活血化瘀的中药来治疗痛风,但是最常用的一味药,就是土茯苓,常常以土茯苓为君药进行配伍组合。
土茯苓解*,除湿,通利关节。虽然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但配伍得当,常常对治疗痛风有不错的效果。
运用土茯苓作为君药,国医大师朱良春也常用此药进行配伍,朱良春老师运用土茯苓常常大剂量使用,且屡试不爽。朱良春认为,痛风先有湿热蕴*,然后痰浊瘀阻证,湿热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痛,痰浊形成硬核,发为痛风石,因此上治疗应以搜剔湿热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
土茯苓能祛风湿,还有健脾胃的功效。中医认为“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根据这个原则,临床上可以配合葛根、山慈菇、玉米须等中药进行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