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国家体育馆冰之帆年内再起航
TUhjnbcbe - 2023/10/11 17:27:00
白癜风患者的就医误区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428/5341550.html

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一艘巨大的“帆船”正在扬帆起航——它就是有着“冰之帆”之称的国家体育馆。

作为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冬残奥会、残奥冰球比赛的场馆,中国男子冰球队在这里打出了冬奥最好成绩,中国残奥冰球队荣获年北京冬残奥会的铜牌。当五星红旗在“冰之帆”冉冉升起,全场观众和工作人员起立,向奥运冰球运动员致敬。

冬奥会之后,见证了精彩冰球运动的“冰之帆”进入赛后改造恢复期。预计今年底之前,“冰之帆”将再次揭开神秘面纱,向公众正式开放。

国家体育馆。新京报记者王飞摄

改造亮相

冰球馆开启试运营

6月,“冰之帆”冰球馆又热闹了起来。

一群热爱冰球运动的小朋友,身穿专业的冰球运动服在冰面上滑行。在场地外侧冬奥形象景观的衬托下,孩子们俨然一位位冬奥“小运动员”。

作为冬奥会期间运动员的训练场馆,冰球馆与“冰之帆”的主馆相邻。从外观上看,它的外立面有些不一样,似乎是一片片雪花在悄悄绽放。

这小小的与众不同,藏着设计师们的奇思妙想。国家体育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越告诉记者,这是在建设冰球馆时就特意设计的小细节。

“为充分体现冬奥会的冰雪元素,冰球馆外立面采用双层玻璃幕墙的方案,外层玻璃采用的是压花玻璃,这样可以通过玻璃材质的通透性及造型的凹凸变化,营造‘冰块’的效果。”

在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落幕后,“冰之帆”整体进入赛后改造恢复期。其中,冰球馆的赛后试运营已经开启,由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负责。

据协会宣传部负责人姚妍妮介绍,冰球馆试运营期间,每周一到周五均有预约体验的时段,每个体验时段时长为1个半小时,价格为每人元。

冰球场不仅仅为冰球爱好者开放,同时也欢迎滑冰的游客。“这两项运动项目我们分成不同的时段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证大家的安全,又能让大家玩得尽兴。”姚妍妮说。

在冰球馆大门里侧,冬奥会期间冰球比赛的颁奖台继续保留,站在颁奖台旁拍照成为大家在冰球馆的必选项目。

冰雪特色

冬奥元素留待“打卡”

不止冰球馆,在整个“冰之帆”,都依然能感受到浓郁的冬奥韵味。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有五个冰上场馆。其中,国家体育馆“冰之帆”是建筑面积最大、观众坐席最多、参赛运动员最多、赛事构成最复杂的场馆。

国家体育馆,中国男子冰球队正在进行训练。资料图/新京报记者陶冉摄

6月份的主场馆内,场地中央的冰面已褪去。观众坐席之间,仍点缀着蓝色的冬奥会形象标识。这些标识都将作为冬奥记忆的一部分,留在后冬奥时代。

在冬残奥会期间,“雪容融”的打碟视频曾风靡网络——“雪容融”和音响师们一起打出炫酷的节奏,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这个网红视频的“诞生地”就位于观众席最上方的小屋子里。

在这间面积不大的DJ工作区,当时的音响设备已经撤去,大门和墙面上还贴着DJ们的照片。

在国家体育馆工作了11年,王越熟悉这里的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区域。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他和同事们“扎”在场馆内,保障着每一场杯赛的顺利进行。

此前与兄弟场馆,尤其是鸟巢、冰立方相比,“冰之帆”带给公众的感觉略显“神秘”。而今,王越感受到了“冰之帆”在公众视野中的变化。

“以前我们在国家体育馆做活动,有不少市民打电话来问,‘国家体育馆是鸟巢吗?’或者‘国家体育馆’是奥体中心那个吗?”如今,在经历了北京冬奥会之后,这样的疑问少了。王越觉得,“冰之帆”正逐渐走近市民。未来,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全世界首个“双奥”园区,也将为国家体育馆的发展带来推动作用。

“‘双奥’场馆将形成聚集效应,国家体育馆对公众开放后,观众们可以到‘冰之帆’玩一玩,从我们这里出来,还可以去逛逛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服务内容,吸引观众到‘冰之帆’体验。”王越说。

功能切换

一场“变身之旅”

预计今年年底前,国家体育馆主场馆将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为此,“冰之帆”的变身之旅已经启动。

在未来的国家体育馆,除了冰球比赛,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室内其他体育赛事等,演唱会、艺术表演等等都有可能在“冰之帆”上演。因此,场馆功能的快速切换尤为重要。

从冰面到陆地场地,这看上去似乎是需要一定时间转换的过程,但王越表示,由于团队成员经历了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保障,冰变“陆”几乎可以在几小时内完成转换。

国家体育馆,冰变“陆”可以在几小时内完成转换。资料图/新京报记者陶冉摄

他说,从场馆改造方案设计、实际改造阶段,到测试赛阶段、赛时的冬奥会保障阶段以及赛后的运营阶段,所有团队成员通过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积累了大型比赛的保障经验,对场馆的设备、设施运行有了深刻的了解。

国家体育馆最早启用于年北京奥运会。此后,为了迎接北京冬残奥会,国家体育馆进行改造。在王越看来,国家体育馆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这便是可持续发展最好的体现。

“在我的心目中,未来的国家体育馆将成为智慧化场馆,吸引观众们进来打卡。”王越说,在这里,观众可以体验到高科技设施设备,通过智能化满足观众的需求,让大家在这里留下精彩的回忆。

不仅是场地,像更衣室等区域也将通过改造,匹配更多的需求。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国家体育馆为运动员配置了最全的更衣室。在副馆,每支队伍都有独立的更衣室,此外,为了方便赛时运动员和教练的交流,赛场边还配备了4套赛时更衣室。

在后冬奥时代,副馆的更衣室区域将被拆除,主馆一些相关区域、房间的规划都将按照赛后的规划进行重新改造。记者采访时,这些区域的施工正在进行中。

王越解释说,未来,场馆的更衣室面积将更大,功能将更加完善,这样不仅符合冰球比赛的需求,也可以满足篮球、体操等陆上比赛的需求。

此外,目前馆内已配套了VIP包厢、功能用房、停车等服务。记者注意到,VIP包厢不仅拥有观赛的绝佳位置,未来还将配备更多优质包厢服务。

未来发展

攻坚新的课题

作为“双奥”保障人员,在来到国家体育馆之前,王越在鸟巢、水立方都参与了建设、夏奥会保障及赛后运营。他表示,“双奥”留给北京巨大的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将是他和同事们在后冬奥时代面临的重要问题。

年北京奥运会时,国家体育馆是竞技体操、蹦床、手球及残奥会轮椅篮球的主要比赛场馆。年北京冬奥会来临前,国家体育馆经过改造作为冰球比赛场馆,拥有一大一小两个冰场,同时还对主馆冰面、灯光、斗屏、除湿系统进行了升级,这丰富了场馆在奥运会赛后运营的业态。

未来,国家体育馆在保留冬奥会遗产的基础上,将冰球作为国家体育馆长期发展的运动项目,引进世界顶级冰球赛事、举办各类冰球培训,宣传冰球文化,打造国内冰球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展现冰球魅力的舞台。

除此之外,改造后的国家体育馆将推出无边界创科中心、世界冰球体验中心、文娱创新空间、魅力广场、儿童体验中心以及摩登消费空间等众多内容。

如何保障“冰之帆”在后冬奥时代的可持续发展?运营人员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对此王越充满信心。“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少的精力、花最少的费用实现场馆可持续运营,我认为我们团队已经具备这一能力。”

如今,曾参与冬奥保障的姚妍妮也有了新的工作职责。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姚妍妮是国家体育馆场馆运行团队颁奖领域礼仪主管,现在她作为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的工作人员再次回到这里。“感觉很亲切,像回到家一样。以前的办公区距离现在的办公室特别近,以至于我现在还总走错路,朝着原来的工作区就走过去了。”说起这些她笑了。

姚妍妮有一个愿望,她希望冰球运动在冬奥会后迎来新发展,拥有更多的爱好者。她说,虽然冬奥会已经结束,但是对于她和同事们来说,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看点1

赛场面积“收放自如”

作为冬奥会冰球比赛的场馆,按照比赛要求,国家体育馆主馆和冰球馆均首次使用60米×26米的比赛场地。到了后冬奥时代,更多的冰上项目比赛将落户“冰之帆”,比如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的训练以及比赛,因此要求冰面扩大到至少60米×30米的面积。

记者注意到,目前向公众试运营的冰球馆面积已经扩到了60米×30米。

如何“变”出4米?王越介绍说,其实在国家体育馆改造之初,就预留了60米×30米的预埋件,这样可以实现冰场面积的及时切换。

在“冰之帆”,不仅场馆设施可以实现“随机应变”,王越和他的团队也已实现“快速切换”。王越说:“无论是运营团队,还是施工团队,从最早的场馆改造开始我们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合作、融合,这样我们不仅仅可以满足赛时工作,从更长远的赛后运营、可持续方面来说,大家都完全胜任。”

不仅如此,很多团队成员在保障冬奥会期间,都跟着专家们学会了不少手艺。以王越为例,对制冰技术感兴趣的他在赛时经常跑到场地看制冰师傅如何制冰,“我连着去了三天,三天都盯在冰面上。一个原因是我自己感兴趣,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冬奥会之后,将有更多的比赛在国家体育馆进行,其中有不少冰球比赛,所以了解制冰技术对于我们来说更显重要。”跟着专业的制冰师傅学了一阵子,如今王越对制冰的操作流程、方法、要点都已十分熟悉。

看点2

手机导航找座位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国家体育馆里的高科技,也都将在后冬奥时代得以保留和发展。

以观众进入场馆找座位为例,面对座位数上万的大型场馆,观众要找到准确的座位时常需要问询志愿者或者工作人员。但在国家体育馆,观众初进场馆不认路,找座位难的问题将得到解决,因为场馆创造性地推出了智慧座椅。

也就是说,技术人员通过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室内高精度GIS辅助定位技术与AR实景导航技术等相结合,观众通过国家体育馆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家体育馆冰之帆年内再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