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补肾化瘀方(刘茂甫方)
枸杞子15g,菟丝子15g,五味子15g,天麻15g,钩藤15g,葛根30g,丹参30g,地龙9g,茯苓30g。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
补肾化瘀。用于中老年颈椎病。
方中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补肾益精,茯苓健脾除湿,丹参活血化瘀通经均为君主之药;葛根升阳生津解肌、润养筋脉为臣药;天麻、钩藤平肝息风,地龙通络利湿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化瘀通络之效。本方特点为:除用补肾、活血、祛湿化瘀外,重用葛根。葛根: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味甘、性平、入脾胃经,为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常用药。唐以前多用于解肌、调胃、止泻、止痢,宋代以后又常取其升阳止泻及透疹退热之功,以治脾虚泻泄和疹透不畅之症。近代又常用治高血压、头痛、冠心病。刘教授用此治颈椎病。他认为该药既能解肌,又能透疹,说明其有表里双解之作用,颈椎病虽非外邪侵犯于表,但多有项背强痛之筋脉不通之证,故取其生津液、润筋脉之效用于颈椎病。刘老还指出,此非表证,要用此药量宜大,方可全效,故一般用量多为30g,远大于正常量(6~12g)。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葛根提取物总*酮及葛根素有增加冠状动脉、脑血流量的作用,对解除项背强痛效果颇好,对头痛、头晕、耳鸣及肢麻的症状也有改善作用。
心烦、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30g,远志9g或合欢皮15g,夜交藤15g;血虚者加何首乌、熟地*各15g;伴疲乏无力、肢体软弱不用气虚证者,去枸杞子、五味子,加补阳还五汤(*芪15g,赤芍15g,川芎15g,桃仁9g,红花9g);舌质紫暗,瘀血症状甚者加红花25g,延胡索18g;冷痛甚者加桂枝9g;肢体麻木、沉重甚者加防己18g;伴有口干、但不欲饮,午后烦热等肝肾阴虚症状者去枸杞子、菟丝子,加六味地*汤(熟地*、山药、山茱萸各12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g)。
谭某,女,55岁。年11月27日初诊。头昏颈面部麻木1年,加重50天。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原因头昏,右颈项麻木,有时面部亦有麻木感,经本单位卫生所治疗,时轻时重,50天来头昏症状加重,颈项麻木不能缓解,有时疼痛,面部不适,伴腰膝酸困心烦,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食欲可,大小便正常。曾于年颈椎拍片报告颈椎病。平素体健,分别于年、年2次左胫骨骨折,已绝经5年。查体:体形略胖,血压15/10kPa,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颈部活动尚可,两肺(-),心界不大,心率78/分,律齐A2P2,腹部无压痛,肝脾不大,双肾区叩痛(-),右手握力较差,腱反射无亢进,颈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报告:右侧椎动脉供血不足。西医诊断:颈椎病、右侧椎动脉供血不足。
刘茂甫教授根据以上症状认为属肾虚血瘀。治宜补肾益精,活血化瘀,佐以安神,处方为:天麻15g,钩藤15g,远志9g,五味子15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炒酸枣仁15g,柏子仁15g,葛根30g,川芎18g,丹参18g,红花12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服上方2周头昏颈面部麻凉、腰膝酸困明显减轻,只是睡眠仍欠佳,故按以上治则:加合欢皮18g,夜交藤15g,牛膝15g,去柏子仁、五味子、远志。服药6剂,睡眠好转,头昏、颈项麻木已不明显,说明服药有效。由于患者煎药不便,故改用成药益肾饮补肾化瘀以治其本。该患者10多年来竟骨折2次,并常感腰膝酸困,说明其本为肾虚,颈项麻木为气血不通故用补肾化瘀治疗后疗效明显。
中老年颈椎病,是由于脊椎老化所引起的退行性脊椎病之一。临床症状多,治疗难度较大,刘茂甫教授认为其发病与肾虚、血瘀有关,用补肾化瘀法,对缓解症状效果较好。
《刘茂甫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甲状腺瘤——加减海藻玉壶汤(李廷来方)
海藻18g,昆布12g,生牡蛎30g,青、陈皮各10g,半夏10g,玄参30g,川贝母10g,连翘12g,知母10g,桔梗10g,柴胡10g,*芩10g。
水煎服。
良性甲状腺瘤。
如湿痰较重者加茯苓、白芥子以祛痰湿;气郁重者加香附、郁金、青木香理气破瘀;肿块坚硬,日久不消者加红药子、穿山甲或加少量的山慈菇1.5~3g,软坚破瘀;如弥漫性肿胀者加夏枯草;两手震颤者加钩藤、天麻;善饥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肺胃之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