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0莱菔子
TUhjnbcbe - 2021/8/19 14:16:00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巧借消食药延年

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又说,腰带长寿命短。

这都说明年老后保持轻健的神采,便有利于延年益寿。有个九十岁的长寿老人,仍然能自理生活,原来她八十多岁时曾大病一场,身体消瘦,饮食无味,必须要子孙轮流照看,可为何后来又枯木逢春,恢复生机呢?

原来老爷爷叫她饭后吃点保和丸,十多年来这老人家身体赘肉渐少,很少肠积肚胀,消化不良。

老爷爷说,这保和丸里头就有神曲、山楂、莱菔子之类消食化积之品,可以让老年人健胃消食,不容易被食物壅滞。所以病必须要保住脾胃,脾胃得保,周身太平。当然服用保和丸的前提是病人必须是有食积体质,或者容易消化不良,服用的方法是小剂量频服,这样才不会消导过度,因为消导过度,便容易伤人元气。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名医蒲辅周老先生,曾担任中央领导的保健医生,他常为总理看病,有一次总理便问蒲老说,你每次给我看病,开的药并不多,而且价格也便宜,效果也很好,比一般医生开的贵重药更灵验,不知道为什么?

蒲老说,别人把您作为总理来开方,我把您作为病人来治疗,不需要高价补品。您消化不好,又应酬多,常服保和丸,保您脾胃平和,每天吃个粗粮,玉米窝头,对您身体有好处。

总理笑笑说,你说得很对,药要对证,不在贵贱,保和丸这药名很意思,保胃气,让身体安和,我就照你说的办。

这样总理就经常吃玉米窝头,还服用保和丸,脾胃消化功能调得比较好。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治一切食积: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一两。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莱菔子换个红顶子

老爷爷跟指月讲起三钱莱菔子换个红顶子的故事,小指月就疑惑,这莱菔子乃非常便宜贫贱的药材,就萝卜的种子而已,凭什么可以换个官来当呢?于是竖起耳朵听爷爷讲。

原来清朝时,慈禧太后垂帘听*,有一次做大寿,御膳房里面做了各种美味佳肴,慈禧看完戏后,特别快意,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一时就忘记太医们的叮嘱,便开怀大吃,吃完后,就病倒了,经常短气乏力,没有多余精力去议论国事。

但国事又繁忙,慈禧她便命令御医们每天给她用最好的野山参煎成独参汤进补,用来支持体力。

刚开始喝了参汤后确实人有劲,可到后来越吃越不对劲,不仅没有效果了,反而头胀胸闷,食欲全无,还经常恼怒发脾气,甚至流鼻血。

你想想,如果是因为食积气滞,导致周身乏力借助参汤来补助气力,并不能把积滞消磨掉,那你身上照样压力重重,就像车子超载了,爬坡爬不动,你以为多加些油进去,就能把车子开快,这样加油然后再提速,反而会更伤车子,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赶紧卸载肩负。

可朝中的御医都知道太后喜补不喜泻,补药多贵重,泻药多贫贱,太后金玉之体,怎么能够轻易服用这些贫贱之药呢?于是大家都很少往这些方面去想。

这样朝中众医束手,便张榜招贤,凡能够医治好太后之病者,必有重赏赐。

三天后有位走方医,他就琢磨出太后发病的病因病机,暗暗一笑,便胸有成竹,揭下皇榜,为何呢?他一想就明白此中道理,富贵人家大都肥甘厚腻,而且饮食过度,所谓甘脆肥脓,腐肠之药,经常吃太好,肠胃功能便会减退,如果懂得吃些粗粗糙糙的粗粮,身体反而会更受用。

这时他便用三钱的莱菔子,研粉加些米面,搓成三粒药丸,并且称这药丸为小罗汉丸。说来也奇怪,这太后服完第一丸鼻血就止住了,第二丸下去,胸中就不闷胀了,第三丸下去排了不少屁,胃口大开,居然想吃饭,随后精神振作,头脑清醒。

于是慈禧大喜,便赐予郎中一个红顶子,这红顶子就是清代做官的标志,为何小小莱菔子能够治好太后的病?

药虽小,道理却不小,世人大都重视进补,而忽略了给六腑减负,听到参茸就欢喜,闻到大*莱菔便忧虑。

这莱菔子能化痰顺气消积,积滞被化去,身体就有力,正如车子卸载后,就跑得快。

张锡纯对莱菔子颇多赞誉,认为不论莱菔子生用或熟用,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

《本草从新》说,虚弱者服之,气喘难布息。可见理气消积之品,单服久服便容易伤气,那怎么办?

张锡纯说,不用怕,莱菔子炒熟打粉,每于饭后片刻服用一钱许,借此消食顺气,又有食物助力,因而能多进饮食,打开胃气,气分自得其养。若用于除满开郁,病人体虚,可配以人参、白术、*芪,虽多服久服,何至于伤气。

小指月又疑惑了,究竟用人参能不能用莱菔子,不是人参最怕莱菔子吗?人们常说莱菔子最善解人参的药劲,这是什么道理?

老爷爷说,如果病人纯属体虚,需要用人参来补益正气,一般补得进去,就不用莱菔子,但你如果过用人参,或者本来虚者多不易受补,反生胀满,你都可以少量加点莱菔子,这样连补带消,莱菔子消陈气,人参补元气,这样浊降清升,推陈出新,自然胀满得消,身体气力得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莱菔子反而有助于人参,不仅莱菔子有助于人参,而且它对于其他药物,乃至于整个消化系统都有助益,因为它善消化滞气,所以李时珍讲莱菔即萝卜是蔬菜中对人类最有益的。

自古以来也有萝卜一上市,药铺不用开的民俗谚语,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的顺口溜。所以古今也有不少医家认为,莱菔子用于人参之中,反奏功如神,或者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效。

而清代名医陈士铎在他《辩证录》中还反复用到人参与莱菔子的配伍,体现人参得莱菔子补而不滞的思想,他常将二药用于虚实夹杂的病症中去。而张仲景在治疗虚人腹胀的朴姜半草人参汤里头,也用人参配合消胀下气的厚朴,体现补虚泄实,虚实相互照顾,并行不悖的思路。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本草新编》曰,萝卜子,能治喘胀,然古人用于人参之中,反奏功如神。人参原是除喘消胀之药,莱菔子最解人参,何以同用而奏功乎?

夫人参之除喘消胀,乃治虚喘虚胀也,虚症反现假实之象,人参遽然投之,直至其喘胀之所,未能骤受,往往服之而愈喘愈胀者有之,虽所增之喘胀乃一时之假象,少顷自然平复,然终非治之之善,少加萝卜子以制人参,则喘胀不敢增,而仅得消喘胀之益,此所谓相制而相成也。

或问萝卜子专解人参,一用萝卜子则人参无益矣。

此不知萝卜子而并不知人参者也。人参得萝卜子,其功更神,盖人参补气,骤服气必难受,非止喘胀之症为然,得萝卜子以行其补中之利气,则气平而易受,是萝卜子平气之有余,非损气之不足,实制人参以平其气,非制人参以伤其气也。

能够孝养双亲的方子

痰生百病食生灾。

老年人脾胃功能不好,稍微饮食不解,就容易产生痰饮,怪病多由痰作祟,这些痰饮就可能成为各种奇难怪病的来源,所以老年人饮食不可过饱,不可过肥腻,更不可过于复杂。

有个老人家,咳喘多痰,胸闷食少,最近痰涎涌上,咳吐不尽,甚至晚上经常半夜喘醒,睡觉不好,严重时还必须放个痰盆在床底下,一个晚上上上下下,二三十次,搞得老人家非常疲惫。这样在他三个孝顺孩子的陪同下来到竹篱茅舍。

小指月发现,很多中老年人都有痰饮病,而且越是年老越是容易得痰饮哮喘。

这三个儿子问,医生,为什么我们老父亲,经常半夜喘醒,睡不好觉。

老爷爷说,痰不去,喘不平。

那该怎么去痰呢?

老爷爷说,痰饮乃浊阴之物,浊阴应该出下窍,只有降本流末,清阳才会上升,才不会喘气,可以用三子养亲汤。

小指月给这老人家开了几剂三子养亲汤,老人家吃完后,就用不着痰盆了,因为咳痰就非常少了。

看到效果这么好,小指月不禁问,爷爷,为什么叫三子养亲汤呢?

老爷爷说,这汤方是由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味药组成,一般高年双亲大都有痰饮疾病,用这三子可以降气化痰,你看苏子降胸膈中痰,莱菔子降肠胃中痰,而白芥子能化皮里膜外之痰。

这样痰浊下行不上泛,咳喘顿消,身轻安,由于这三子养亲汤,能够让高年双亲气喘得安,痰饮得降,所以这可是一个孝养双亲的方子。

小指月说,原来是这样。

老爷爷说,如果觉得这三味药排多了,那还有一子养亲汤呢?

一子养亲汤?小指月大惑不解。

老爷爷说,就是用单味莱菔子,降气化痰治喘咳。

老爷爷便把《食医心镜》翻出来给指月看,上面写道:

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血:莱菔子一合,研,煎汤,食上服之。

小指月说,原来如此,随后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朱震亨曰,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

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大过。(《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清宫秘史》记载,光绪皇帝患有痰涎壅盛,脘腹胀痛之证,经常精力不济,便要太医开些补药吃,太医遵旨,光绪服用后,病情非但不减,反而加剧,医院的医生在煎药时悄悄抓把莱菔子进去,因为莱菔子能降胸膈中痰涎壅盛,从肠腑中排出,又能健胃消食,行气化痰,所以皇帝吃完此药后,第一剂胸膈开,第二剂脘腹胀痛除,第三剂身轻病愈。

精彩文章回顾

胆胃上逆易上火就用后爱消消火

要保持花容月貌,必用参巧巧面膜!

每日学一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细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藁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耳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辛夷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葱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鹅不食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胡荽(芫荽/香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薄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牛蒡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蝉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石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寒水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知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芦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天花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竹叶/淡竹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鸭跖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栀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夏枯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决明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芩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龙胆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秦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苦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白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金银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贯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拳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漏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0-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3-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4-败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5-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6-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7-木蝴蝶(玉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8-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9-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0-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3-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4-千里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5-白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6-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7-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8-生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9-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0-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紫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3-水牛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4-青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5-白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6-地骨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7-银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8-胡*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大*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芒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番泻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芦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火麻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郁李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松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甘遂、大戟、芫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商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牵牛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巴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千金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独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威灵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乌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蕲蛇、乌梢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木瓜、蚕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伸筋草、寻骨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松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海风藤、青风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路路通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秦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雷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0-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3-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4-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5-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6-千年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7-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8-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9-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0-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佩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3-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4-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5-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6-草豆蔻、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薏苡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猪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泽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冬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玉米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葫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香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枳椇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泽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蝼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荠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车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滑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木通、通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瞿麦、萹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地肤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海金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石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冬葵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灯心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萆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茵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金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虎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干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肉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0-吴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小茴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丁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3-高良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4-胡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5-花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6-荜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7-荜澄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8-陈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9-青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0-枳实、枳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木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沉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3-檀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4-川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5-乌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6-青木香、荔枝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7-香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8-佛手、香橼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9-玫瑰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0-绿萼梅、娑罗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薤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天仙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3-大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4-甘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5-九香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6-刀豆、柿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7-山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8-神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9-麦芽、谷芽

中医人的故事:传给后代什么才最有意义-精神感化世人,德行泽被后世(精彩)

丘处机祖师的修道故事

赵绍琴讲故事:那一年,我独排众议,毅然用白虎汤!

吴鞠通的故事

针灸治愈*瘾的传奇故事

千古真人张三丰修炼故事

百岁道长张至顺的故事与修行之道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人体使用手册-《*帝内经》

有多少人误解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看完恍然大悟!

猫捉老鼠的故事,原来蕴藏了祛湿、健脾的大智慧!

十一条鱼的故事-颠覆你的健康认知[漫画]

5个治疗癌症的小故事(神奇不可思议)

故事篇专讲案例给大家听(汉唐中医倪海厦撰写)

"火星男孩"今年已经岁,他的故事再次引

1
查看完整版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0莱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