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疫,又叫做“疫”、“瘟疫”,是疠气疫*从口鼻传入人体所导致的疾病。疠气是天地间产生的疫疠之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多半发生于战乱后、大的自然灾害后。人生于天地之间,与万物相生,沉浮于生长之门,呼吸吐纳之气均为天地之元气。然而当周围环境遭到破坏,天地之气则可能化生疫疠之气,对人体产生无差别的伤害。几乎每个朝代的文字上都会有对时疫的记载。清代梁廉夫《不知医必要·时疫》中认为:“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气而得者,或头痛,发热,或颈肿,发颐,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邑。”对瘟疫的抗争自古至今有之。
最早对时疫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朝代更迭,战乱频发,瘟疫亦如影随行。
自东汉至清朝,各代医家均有对于瘟疫的阐述,对于瘟疫的认知也越加清晰,治疗上亦逐渐形成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认为:“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瘟疫的治疗方法。明代吴又可创立的《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中医药学在与瘟疫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
我国古代对于瘟疫的预防颇有心得,大多采用内外药物同时使用的手段,比如悬挂佩戴和烧熏芳香类中草药,或是涂抹、塞鼻及洗浴。明朝时,通过燃烧苍术来净化空气、预防瘟疫的方法十分风靡。
清代吴师机著的《理瀹骈文》,集《内经》至清外治技术之大成,对外治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讨,完善了外治理论,提出“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在对于瘟疫的治疗上,亦有较多的外治记载。
1、吴师机认为伤寒中风杂症皆有六经见证,其辟瘟囊方:用羌活太阳、大*阳明、柴胡少阳、苍术太阴、细辛少阴、吴萸厥阴,共研细末,绛囊盛之,佩于当胸。即羌活汤治四时伤寒药备六经法也。
2、辟瘟涂太乙紫金之锭,祛邪佩真君七宝之丹太乙紫金锭治百病,亦为时疫神丹,喉症尤效,即山慈菇、续随子、五倍子各二两,红大戟一两,麝香三钱也。加雄*、朱砂各五钱,名玉枢丹。再加麻*、紫苏、香附、苍术、半夏、木香、山豆根、丹参、*箭、细辛、川乌、滑石,名赤金锭。再加升麻、桔梗、广藿香、广陈皮、银花、大*,名太乙救苦辟瘟丹,可佩可涂。
3、凡疫时以赤豆、绿豆置井中,贯众置水缸中,常烧大*、苍术,再煎苏合丸于中庭。如入病家,先涂雄*或紫金锭于鼻。与病人谈,男勿向其面,女勿坐其脚跟,以避秽气。既出,纸捻取嚏。家有病者,以盖屋稻草,勤熏病屋。病愈后,即将汗衣入甑蒸过,以免再发,并绝传染。疫时,预合药施送,如同仁堂辟瘟方,用大*一两二钱,苍术、檀香、三柰、雄*、朱砂甘松各一两,川椒、贯众、降香、龙骨、虎骨各八钱,菖蒲、白芷各六钱,官桂五钱,细辛、丁香、吴萸、沉香各四钱,共末,绢包盛佩,辟邪解疫,甚效。
4、辟瘟线香:苍术、桃枝各十二斤,香芷、山柰各八斤,甘松、大茴。桂皮、香附、檀香、降香各二斤,乌头二斤,白蒺藜、贯众、*箭各一斤。雄*、雌*各八两,榆面量用。原云:闭户焚之,令烟气随鼻息出入,可以起沉疴,绝传染。远商、孤客、乞丐、狱囚,皆可施济。凡蛇虫*气瘴气、六畜瘟疫,皆可熏治。
如今新冠肺炎肆虐,中药抗疫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新冠病*变异迭起,变化多端,中药辨证治疗证型亦纷纭多变,中药外治相比较而言简易易行,而且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相信中药口服联合中药外治,对于新冠肺炎的防治一定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中医脾胃病、中医脑病、中医肿瘤、
中医心身医学、中医妇科、中医儿科、
中西医结合男科、中医皮肤病、
中医疑难病
针灸、推拿、小儿推拿、理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