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对“奇花异草”情有独钟,尤其是一些比较稀少的奇特花草,在中医文化的发展中也少不了各种奇花异草的身影,根据它们不同的特点也各有相应的用途。
有一种草就属于奇花异草,也是一味独特的中药,此草随阳气的上升而生,当阴气上升之时则枯萎,有“阳升而生,阴升则枯”的说法,正因这个特点被誉为“秉纯阳之气”,用之可以清肝明目、消瘿散结、降压。
这种中草药就是夏枯草,是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夏枯草的果穗,夏枯草的习性比较特别,冬末初春之时大地的阳气开始上升,这时候夏枯草如同大部分植物一样开始生长。
不同的是阳气到达顶峰并且阴气略微上升的仲夏之时夏枯草却枯萎了,因此有夏枯草之名。中医文化前辈,金源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就曾提到“秉纯阳之气,得阴气而即枯”。
夏枯草是应用较早的中草药之一,在《神农本草经》中认为“主寒热,散瘿结气”,并沿用至今,当然这也是“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后的原文,一些不被认可的用途已经不再提及。
《滇南本草》进一步提出“祛肝风、行肝气”以及“利目珠”的用途;《本草便读》认为夏枯草“独走厥阴,能解肝家郁火”。此外夏枯草“补养血脉”的说法虽然应用很多但是被提及的次数较少,但也不能忽略。
夏枯草的使用方法自古有之,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以及当今科学的辩证,发现用夏枯草主要可以说有三个方面的益处。
一、夏枯草清肝明目。
肝开窍于目,热有“上炎”的特点,因此肝有热则容易向上至目。夏枯草可以清泻肝胆实热,适合于肝热上冲而有的目珠赤痛,一般来说可用《简易方》中提到的夏枯草浸泡糖水的方法。
如果是这一类人属于肝热气滞,特点是夜间的时候加剧,可以使用夏枯草、香附、炙甘草的方法,这个方法最早源自《张氏医通》;如果痛的感觉能牵扯至眉骨甚至是一侧的头,可以使用上述同样的方法。
二、夏枯草消瘿散结。
1、肝郁化火,灼热消耗津液,炼液为痰,痰气郁阻则成为瘰疬,也就是脖子或者耳朵后边出现“结”。夏枯草行肝郁、泻肝火,是应对于此的常用中草药。
比如夏枯草郁当归、贝母、柴胡的配伍方式;此外用夏枯草、玄参、天花粉、山慈菇同用,适合于“无名结”,并且“骤然红肿”。
夏枯草与昆布、香附、玄参、牡蛎、半夏、白芥子的方法适合于虚与痰互结,脖子上的“结”比较坚硬且有胀的感觉;用夏枯草、升麻、连翘、牛蒡子、*芩、海藻、昆布一起配伍适合于瘰疬且身热的人。
2、经常过度的忧思郁怒从而肝气不舒,气郁痰凝而可以成“瘿”,这个与现代常提到的甲状腺有关联,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了解。
夏枯草是消“瘿”的理想选择,关于这一点在传统的本草类书籍中论述颇多,但是应用相对较少,现代学者提出两个方法行之有用的方法,并被广泛认同。
一个是夏枯草、牡蛎、生*芪、三棱、莪术、血竭、生乳香、生没药、龙胆草、玄参、浙贝母的组合;二是夏枯草、海藻、昆布、玄参、浙贝母、炮山甲、三棱、莪术的配伍方式。
三、夏枯草镇肝熄风。
夏枯草解肝郁、祛风通络、平降肝阳,适合于肝阳上亢、肝阳化风而产生的血中压力偏高,并且在现代比较常用。
轻者如果血中糖分代谢如常,可用夏枯草与冰糖煮水喝,这个方法出自《闽东本草》;如果血中压力偏高比较顽固,可用夏枯草泡水喝有一定的辅助功用;如果是属于肝火上炎并且经络瘀阻,可用夏枯草、玄参、*芩、龙齿、珍珠母、生地*一起用。
除此之外,典籍中提出夏枯草“补养血脉”,这一点一直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议题,《本经》认为夏枯草消瘿散结,会“克伐正气”,但是宋、金、元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其补肝养血的用途,以至于后世诸多学者包括知名的李时珍、朱丹溪等人都认为夏枯草能养血。
但是夏枯草补肝养血的用途涉及许多方面,真正的实际应用相对较少,所以有识之士还需要进一步的对其进行探索,如未能正确认知这个方面,那么对夏枯草的了解就缺少了一个重要环节。
凡事都是一把双刃剑,夏枯草也不例外,我们用它作为中草药是用了它的“偏性”,这正因为如此,夏枯草苦寒而耗阳,所以脾胃虚弱的人最好不要使用;再者有少数的人对夏枯草过度敏感,尤其是过度使用的时候,所以夏枯草使用疫6至15克为度。
夏枯草是一种奇花异草,在中草药中也独占一席,有它的利与弊,合理的利用避开弊端,它可以为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